技术硬骨头啃得嘎嘣响
别看美国B-21在加州阳光下闪闪发亮,它那身隐身涂层可是踩着B-2的坑爬出来的。轰-20要玩飞翼式布局,比歼-20难上三个量级。当年美国造B-2摔了十亿美金的学费,咱的工程师现在得在风洞里把30马赫的气流当算盘拨,硬生生算出飞翼布局的平衡点。更绝的是隐身涂层的迭代赛跑。B-21号称用了“第六代吸波材料”,咱的轰-20涂层得更细腻,还得扛住南海的盐雾、西北的沙尘,这技术门槛极高。
战略棋盘上的落子时机
美国急着把B-21往关岛塞,咱的节奏得卡在B-21量产前夜。轰-20要是现在亮相,等于给老美送弹药。看看西太平洋这盘棋,美军的B-21航程9000公里,轰-20若能憋出12000公里,配上空射高超音速导弹,优势明显。这买卖讲究后发制人,王炸得留到对手甩完四个二。
产业链上的暗战突围
造轰炸机不是拼乐高,每个螺丝钉都得防着卡脖子。B-21的发动机喷嘴用了陶瓷基复合材料,咱的涡扇-15要适配轰-20这种大块头,推力得再提三成,油耗还得降两成。好在有歼-20趟过雷区,轰-20的国产化率大幅提升,零件清单上已经划掉七百多项进口依赖。
B-21的启示录:最好的压力测试机
五角大楼把B-21吹得能单挑三峡大坝,咱不妨将计就计。轰-20越晚亮相,B-21暴露的战术漏洞越多。等摸透它的电子战频率和红外特征,咱的杀手锏就能精准怼它。看看美军在关岛安德森基地的扩建工程,等他们砸进去百亿美金修好堡垒,咱的轰-20带着东风-17空射版亮相,这才叫“你修你的乌龟壳,我磨我的穿甲弹”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新闻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8年了!中国轰20为何还不现身?美国B-21又给了啥启示?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